职业发展前景

渗透测试学习毕业前景

网络安全前景

为什么选择测试这个行业!

人才缺口大 薪资待遇高
发展方向广 性别无歧视
入学门槛低 学习时间短
发展前景好 工作更稳定
0基础可学 工作圈子好
点击成为渗透工程师

必火安全学院,网络安全黄埔军校

科学的学习方式,高效提升

根据学员个人实际情况,匹配定制化课程服务

零基础

0基础轻松入门学习网络安全

  • 1

    适合无编程基础的学员

  • 2

    学历无限

  • 3

    以漏洞的发现和利用并防护为主

  • 4

    进阶为渗透测试工程师

  • 5

    力争年薪20W

进阶

渗透工程师从入门到高级实战

  • 1

    适合有一定PHP、Java基础的学员

  • 2

    以PHP、Java的代码审计为主

  • 3

    以python开发渗透工具

  • 4

    为名企定向培养渗透人才

  • 5

    力争年薪30W

了解完整课程信息

紧贴企业项目,进大厂工作

根据一线测试技术栈精心设计,助力通关大厂技术面试

了解完整实战案例

必火学院 0基础课程大纲

基础课程截图1 基础课程截图2 基础课程截图3 基础课程截图4 基础课程截图5 基础课程截图6
点击获取完整大纲

加入必火学院你能得到什么?

98%学生满意就业,大部分入职大型互联网公司!

网络安全就业满意度1 网络安全就业满意度2 网络安全就业满意度3 网络安全就业满意度4 网络安全就业满意度5 网络安全就业满意度6

如何在 Web3 「熊市」,做成一家独角兽?

发布时间:2022-10-20 22:31:19

Web3 应用落地的第一步,是降低用户的进入门槛。
这是又一个 Web3 初创公司快速长成独角兽的故事——四位华裔创始人用 9 个月的时间,打造出了 Solana 上最大的 NFT 交易市场 Magic Eden,在今年 6 月以 16 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 1.3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

但这并不只是一个加密熊市下逆势扩张的赢家剧本。

Web3 发展到现阶段,已经从概念转向应用落地,应用层也被预测是 Web3 的下一个爆发点。但目前来看,Web3 世界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杀手级应用」,整体的用户体量也远未企及 Web2 时代。

在上个月的 DuneCon 2022 大会上,Redpoint Ventures 总经理 Tomasz Tunguz 提供了一个数据:Web3 各主流公链 DAU 累计约为 250 万,而互联网 DAU 为 50 亿,前者仅是互联网日活的 0.05%。

差距如何追赶?Magic Eden 的产品地图提供了一个建设路径:越来越多的 Web3 创业项目正在选择「贴地飞行」,他们蓄力的第一步,是让更多的 Web2 用户先进来。

在行业规则尚未完全建立的初期,新旧世界之间的边界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一些沉淀自 Web2 的产品经验,正在重塑 Web3。

01 一场从 Web2 到Web3 的创业迁移
Magic Eden 的联合创始团队是一个横跨 Web2 和 Web3 的综合体,在技术、产品、运营等方面做到了互补。

拿到 1.3 亿美元 B 轮融资的第二天,Magic Eden 的 CTO Sidney Zhang 发了一条推特,分享了自己 7 年前创业失败的经历。当时也处在一轮加密熊市中,他创办的比特币 SaaS 公司没能挺过去。破产之后,他借宿在一艘帆船上,电池没电的时候就去星巴克充电。



Magic Eden 的 CTO Sidney Zhang 在推特上分享了自己创业失败后住在帆船上的经历|推特截图

包括 Sidney 在内,Magic Eden 的核心创始团队一共有 4 个人。CEO Jack Lu 和 CTO Sidney 都是澳大利亚华裔,两个人在墨尔本上中学的时候碰巧在一个公交车站相识,都要坐车去上数学补习班。另外两位分别是 COO Zhuoxun Yin 和首席工程师 Zhuojie Zhou,他们是 Jack 和 Sidney 的朋友和前同事。

四个人过往的从业背景涵盖了 Google、Meta、Uber 这些来自硅谷的 Web2 科技巨头,以及 Coinbase、dxdy、FTX 等 Web3 加密交易行业,在职位上既有技术工程师,也有产品经理和项目运营。

2021 年,Jack 在 Google 做了 3 年的产品经理之后,转去加密货币交易所 FTX 工作。他在当时看好公链 Solana 的发展潜力,和 Sidney 讨论一起创立基于 Solana 的 NFT 市场。

Sidney 在 2015 年那一次加密创业失败后,先后在 Uber 和 Meta 做技术经理,管理涉及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推荐搜索的工程师团队。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经参与了 Uber 的外卖平台——Uber Eats 的开发搭建,迭代产品的 feed 排名、搜索和推荐系统。

事实上,NFT 交易市场的商业模式和运行逻辑,和加密交易所与外卖平台有相通之处,涉及交易体验、个性化推荐、平台抽佣、功能场景等机制。他们中一个懂技术,另一个拥有 Web2 产品经验,并且在加密交易所工作,这些经历为创建 Magic Eden 提供了先发优势。

两个人又找来了在 Web3 领域履历丰富的 Zhuoxun 担任 COO。Zhuoxun 曾是去中心化交易所 dYdX 的二号员工,主管战略和业务运营,还在 Coinbase 做过高级产品经理,可以补齐团队的运营和 Web3 产品经验。

最后一位,担任首席工程师的 Zhuojie 是 Sidney 在 Uber 和 Meta 的前同事,有开源项目经验,擅长 API 网关的架构和执行。



Magic Eden 的核心创始团队成员(从左到右):Jack Lu,Sidney Zhang,Zhuojie Zhou 和 Zhuoxun Yin|li.substack.com

团队组建之初,四个人并没有辞职「all in」Magic Eden,他们用化名在业余时间接触和评估 NFT 项目,引入优质的 NFT 项目进驻,招募团队,完成了产品的早期建设。

两周的准备工作之后,Magic Eden 在 2021 年 9 月 17 日上线。

上线第一天,Magic Eden 完成了价值 5 万美元的交易量。项目方从每笔交易中抽取 2% 的佣金,按照 CEO Jack 的说法:「我们从上线第一天开始就盈利了。」一个月后,团队成员各自辞去了之前的全职工作,全力「build」Magic Eden。

上个月,Magic Eden 官方公布了一周年成绩单:一级市场铸造和发布了 320 个 NFT 项目,二级市场上架了超过 12000 个 NFT 合集,交易量超过 1200 万笔,交易金额超过 20 亿美元。这意味着,Magic Eden 占据了 Solana NFT 市场交易额的 90% 以上。

现在,Magic Eden 团队已经超过了 100 人,主要办公地点是在旧金山。有趣的是,当年给破产的 Sidney 提供落脚之地的帆船主人,也加入了进来。

02 Web3 产品地图,从哪里起步?
Magic Eden 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是在今年 5 月。

当时,Solana 上的 NFT 交易表现升温,Magic Eden 的日交易量一度超过了老牌 NFT 市场 OpenSea。

尽管这次短暂的赶超并未真正撼动 OpenSea 行业老大的地位(OpenSea 成立于 2017 年,目前估值 130 亿美元),却让 Magic Eden 收获了一波关注。

之后的 NFT 市场排名中,Magic Eden 在用户数和交易量上位列第二,紧随 OpenSea。

在拼杀激烈的 NFT 赛道,Magic Eden 的突围主要归功于产品设计。Magic Eden 作为交易市场平台,需要连接用户和项目方两大群体,以及有丰富的优质项目储备,这个逻辑与 Web2 的同类产品异曲同工。平台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之后,第一步是从 Web2 用户更熟悉的传统交易体验出发进行产品设计,降低进入门槛,做用户增长。



Magic Eden 在 Solana 开发者活动上的展位|CoinDesk

对圈外新手来说,进入 Web3 应用程序(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是一次充满陌生感的体验,需要打开的第一道门是创建钱包——对照 Web2 产品的账号注册环节。一般来说,钱包是一个独立的 Dapp,需要单独下载,这种切换和跳转的操作加高了使用 Dapp 的门槛,不符合用户熟悉的使用习惯。

再加上过程中有很多圈外人看不懂的专业术语与链上数据,例如复杂又无规律可循的助记词,学习门槛每抬高一层,中途劝退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Magic Eden 的产品设计提供了一个降低使用门槛的思路,打造更接近普通用户熟悉的 Web2 产品体验。具体来说,Magic Eden 将自己的平台用户分为两类,一是散户玩家,二是 NFT 项目方和创作者。

对普通的新手散户来说,Magic Eden 首页的功能栏一侧设置了「Intro to NFTs」和「Support」选项,进入之后可以看到关于关于 NFT 入门的基础知识,例如怎么设置钱包和充币,买卖 NFT 操作指南……这些常见问题内容经过分门别类后,通过文字和视频的方式展示给用户,形成全套教学。

除了「手把手科普」之外,Magic Eden 对新手友好最明显的一点是平台的登录方式,使用 Magic Eden 之前不需要单独下载钱包类 Dapp,不需要提前拥有钱包地址。Magic Eden 内置了钱包的浏览器插件,按照指引加装插件之后,页面可以直接生成并连接全新的钱包地址,用户设置密码后就能完成首次登陆。

之后再次登陆时,直接点击「连接钱包」即可,使用体验类似于传统 App 的账号日常登陆。

对比较熟悉 NFT 交易的「高年级玩家」来说,买卖 NFT 的前提是了解市场行情和项目的动态信息——所谓的 DYOR(Do Your Own Research),但新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海量信息和工具筛选。Magic Eden 设置了热门 NFT 系列、发售日历、数据统计看板等功能,玩家可以直接在平台内追踪和研究自己关注的项目,进行交易决策和资产配置,做到闭环。这种体验接近「一站式」,不需要额外使用其他的分析平台工具。



Magic Eden 的界面截图

对项目方而言,Magic Eden 重要的产品创新之处在于,开创了 LaunchPad 这一核心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服务于一级市场上的项目方和创作者,提供 NFT 的铸造平台,可以解决早期阶段让项目方头疼的大部分问题,比如开发智能合约、新作品的流量扶持,以及缩短 NFT 铸造后上线二级市场的时间间隔。

去年 12 月以来,LaunchPad 功能给 Magic Eden 带来了超过 1000 万美元的收入,并且给平台吸引了 300 多个首发项目,这些项目首发之后大多留在了 Magic Eden 的二级市场。

上个月,Magic Eden 上新了「List」功能,可以免费帮助创作者自助管理白名单。创作者只需点击创建白名单,可以收集来自 Discord、Twitter 的用户 ID 和钱包地址,生成白名单的全过程可以在 30 秒内完成,支持 Solana 和以太坊跨链。

03 对抗熊市的增长曲线
除了友好的用户体验,Magic Eden 还押注 NFT 游戏,认为游戏将成为更多新手进入 Web3 的入口。

今年 3 月,Magic Eden 在首页推出了游戏内容聚合中心 Eden Games。在这个专属的资源位上,项目方可以发布游戏内容,平台配备专人提供项目咨询服务,以及可定制化的铸造服务。针对新上线的游戏,平台会给与流量曝光扶持,并提供加密网红等营销资源。



Eden Games 上的游戏

用户可以在 Eden Games 的界面上看到各类游戏 logo 的集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款游戏点击进入,可以看到游戏的动画视频和文字简介、关键词标签、开发者团队介绍。

界面还提供了游戏的官网入口和社区入口,用户可以直接从 Eden Games 进入到游戏的官网,开始游戏体验,还能直接在 Eden Games 上购买游戏资产 NFT。Eden Games 上线至今,共推出了 30 多款游戏,月访问量超过 2000 万。

游戏已经成为 Magic Eden 最明显的增长战略,他们推出了一个投资部门 Magic Ventures,专注投资 Web3 游戏项目。

在 CEO Jack 看来,不存在所谓的「Web3 玩家」,喜欢玩游戏的人不会在意玩的是 Web2 游戏还是 Web3 游戏,他们只是想玩游戏。「我们将看到一个转变——那些精通于游戏内容的开发者将进入这个领域,更多地将 Web3 作为工具,在游戏本身中实现一些玩家目标或产品目标。」

在这一轮加密熊市中,为了持续扩大规模,Magic Eden 在8 月初宣布扩展到以太坊的跨链计划,用户可以在平台上购买以太坊上的 NFT,例如加密朋克、无聊猿,平台也会向以太坊上的 NFT 项目方提供和 Solana 上相同的服务。



整个加密市场不景气,各家 NFT 交易平台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前有老牌市场 OpenSea,后有 Solanart 等新兴市场的夹击,10 月 14 日,Magic Eden 宣布将启用可选版税——不再强制要求 NFT 交易者向创作者支付版税,允许买家选择支付全部、一半或零版税。

相应地,为了保证创作者的积极性,Magic Eden 还将推出针对创作者的黑客松计划,奖金是 100 万美元,激励创作者开发新的版税保护工具和商业模式。

多链扩展和 NFT 版税模式改革能否给 Magic Eden 带来用户数和交易额的有效增长,还需进一步观察,但可以看到的是,平台正在扩大自身的生态系统,试图囊括更广泛的用户范围。

在 Web3 尚属小众世界的当下,产品的易用性和破圈是建设者们关注和密集讨论的话题。Magic Eden 的增长之路提供了一个参考范例——从 Web2 用户熟悉的日常场景切入,争取最大范围地吸引用户,让他们无感知地进入 Web3。

先进入,再共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雪小顽,编辑:靖宇,36氪经授权发布。







光伏2.0时代来了

一体化已成标配
三季报拉开序幕,光伏大佬们纷纷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从设备到硅料、硅片和一体化企业,上至千亿龙头,下至跨界新贵,普遍收获了可观的业绩增长。如晶盛机电、高测股份、通威股份、隆基绿能、TCL中环、双良节能、上机数控、锦浪科技等玩家纷纷披露了不错的三季报预告。

但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并不热情。从8月19日的阶段性高点算起,光伏ETF(159857)最高回落了24%,至今仍远未恢复。上市公司们的业绩高增长和资本市场的相对悲观之间,似乎形成了某种背离。



光伏ETF表现(2022年6月15日至今)

刨除A股整体低迷的影响,行业指数回落的背后,实际上是资本市场对于光伏赛道过度竞争的担忧。

这种担忧主要针对近期两个重要的行业现象。一是由龙头企业驱动的垂直一体化成为趋势,以通威股份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光伏龙头企业开始一体化;二是越来越多的新玩家从服装、汽车、快递、玩具等行业跨界入局光伏,且实力不俗、来势汹汹。

巨潮曾在《光伏的门槛有多低?》一文中指出,光伏赛道在技术、市场和供应链层面,并没有足够高的门槛。这为新玩家的跨界入局和老玩家的一体化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过去两年,伴随着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光伏赛道的增长具备了超强的确定性,企业纷纷抛出大手笔的扩张计划,以分食增量。

但在行业疯狂扩张的同时,阶段性产能过剩的风险仍正在不断累积当中。未来行业的激烈洗牌和淘汰赛也将在不远处,资本市场则对这一风险表示了厌恶与担忧。

01 一体化大趋势
垂直一体化似乎已逐渐成为趋势。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光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一直较为明确,如大全能源专注于硅料,TCL中环专注于硅片,爱旭股份专注于电池等。走一体化路线的代表包括了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股份等,数量并不算多。

但在新一轮光伏产业周期中,垂直一体化似乎已逐渐成为趋势。近两年有实力的一线光伏企业都在纷纷转向垂直一体化。



通威董事长刘汉元挥师进军光伏组件

典型的代表就是天合光能,其曾是光伏行业唯一坚持专业化的头部组件商,产能链仅覆盖“电池+组件”两端。但在今年6月,其正式公告在青海省西宁投建年产15GW多晶硅、10GW硅片、10GW电池及组件生产线,标志着向一体化正式转型。

如宝丰能源、江苏阳光等新入局者,则是从跨界入局光伏开始便采取了垂直一体化的布局,覆盖从硅料、硅片到电池、组件的全产业链。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一体化策略,主要是为了平抑产业链价格波动造成的影响,平滑产业链内部周期。

由于产业属性、资本开支、建设周期的不同,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不平衡现象长期存在,上游的硅料、硅片、电池片和下游的组件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波动性。如自2021年以来,硅料价格涨势凶猛,光伏行业“拥硅为王”,相应挤压了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的利润,于是产业链中下游玩家纷纷向上游硅料环节延伸,谋求一体化布局。



一体化布局可以有效地保障玩家在行业的地位和未来收入稳定性。根据安信证券的测算,硅片+电池片+组件一体化的单瓦毛利相较于电池片+组件一体化和组件专业化分别高出43%和118%。

如阿特斯就在其招股说明书中表示,之所以不及同行业公司业绩,主要原因是垂直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垂直一体化已经成为光伏赛道的大势所趋和发展的必然。还有机构将垂直一体化称为光伏的2.0时代。

02 内卷再升级
当整个赛道的竞争实现了整体的升维,赛道也因此变得更加内卷。

一体化已经成为光伏龙头企业的普遍选择,但其不仅仅只作用于单个玩家,而是会深刻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

如前文所言,垂直一体化可以帮助玩家平抑周期、降低风险和增厚利润率。但一旦业内多数玩家都开始搞垂直一体化,专业化厂商在某个环节的风险敞口也会随之加大。为了降低这种风险,专业化厂商们“被逼”只得选择加入垂体一体化企业的阵营。

与此同时,当大多数玩家都实现了垂直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厂商相较于专业化厂商的优势也就不再存在。当整个赛道的竞争实现了整体的升维,赛道也因此变得更加内卷,行业的盈利空间最终会被不断压缩。

有券商分析指出,在当前光伏行业的背景下,深度垂直一体化能让企业生存下来的概率更大。但垂直一体化的推进,将让产业链各环节盈利水平都回归到较为平庸的水平。



近期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通威从专业化向一体化的布局。

众所周知,通威股份是光伏硅料和电池双龙头,一直走专业化的路线。8月19日,通威股份拟中标华润电力3GW光伏组件设备集采的消息引起了行业的“巨震”。天合光能当日盘中最大跌幅超16%,隆基绿能最大跌幅超8%,晶澳科技的股价更是触及跌停。而通威的股价则逆势上涨了4.88%。

究其原因,通威的组件报价远低于对手,通过降价给行业带来了较大冲击。市场担忧,通威一旦切入下游组件环节,硅料的利润完全可以弥补组件的亏损,甚至可以不计成本地抢占市场份额。那么其他组件玩家,尤其是单一组件环节的玩家将会面临十分严酷的竞争。

除此之外,光伏全产业链扩产“竞赛”,也引发了业内对于行业阶段性产能过剩的担忧。

据统计,仅在今年上半年,就至少有超过20家A股上市企业宣布进军光伏赛道,并引发股价异动,如沐邦高科、宝丰能源、钧达股份、江苏阳光、皇氏股份等。这些跨界玩家们来自房地产、服装、汽车、快递、玩具等各行各业,随着它们及其背后的资本涌入,光伏市场产能会急剧扩大,市场供给会迅速增加。

其中有不少高管都是行业内的“光伏老兵”再就业,如晶科能源前任首席运营官郭俊华被挖到了沐邦高科,麦迪科技的总经理陈剑嵩曾就职于协鑫集成。这使其新玩家们在跨界布局的门槛得以进一步降低。



钧达股份股价表现(2021年至今)

然而,新产能的快速布局并不能让老玩家们退却。相反,由于新产能具备技术和成本双重优势,老玩家们只能进一步扩大新产能以提升市占率,也竞相加入扩产竞赛。

当新进入者与老牌势力之间重新划分蛋糕,不可避免的就是出现产能过剩与价格战,竞争必然加剧。尤其是在近两年惊人的扩产潮之下,行业洗牌或将加速到来。

面对有可能到来的洗牌,如前文所言,深度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成功突围的胜面更大。但当垂直一体化已经逐渐成为行业标配,对于企业来说也就不再是制胜法宝。

未来的光伏行业竞争将是综合成本的全面比拼。正如通威股份副董事长严虎判断称:“未来光伏企业竞争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或产能比拼,更多在于系统性能力,拼的是成本、质量、技术和综合效率,成本略高就会被市场淘汰。”

03 下游需求无虞
光伏赛道未来的成长远未触及天花板。

虽然行业竞争正在不断加剧,但光伏赛道的未来前景和发展空间始终值得期待,这成为行业发展的确定性和时代红利。

根据我国碳中和的目标,我国距2030年12亿千瓦的累计太阳能、风电装机最低要求,仍有逾近7.5亿千瓦的装机差额,如果以此数据按10年平均计算,即意味着风、光每年的新增装机将不低于75GW。且我国光伏装机量已经连续9年世界第一。

尤其在国内经济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加大对于绿电行业的投资也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和能源央企们的关键KPI。



国际市场方面,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对于光伏的需求也在蓬勃发展。而中国的光伏产品已经制霸全球,是海外实现碳中和无法绕开的上游供应商。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为全球市场提供了超过70%的光伏组件。

近期美国商务部已经最终确定了实施总统公告10414的拟议法规(最终规则),免除对东南亚进口的电池及组件的反规避或反倾销关税,并新增适用范围。据统计,目前美国光伏组件的进口来源中,尽管来自中国的仅占比不到5%,却有超过80%的产品来自中国光伏企业设厂的东南亚,因此该法规对于中国光伏组件企业们是集中的利好。

此外,9月中旬,德国政府在其2022年年度税收法案中批准了一项措施:自2023年初开始,取消户用光伏所得税,以及户用和公共建筑光伏系统增值税。这有望继续刺激德国的光伏装机需求和国内组件厂商的出口。

纵观国内光伏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第一批光伏龙头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破产,到汉能退市,再到隆基、通威等新光伏龙头崛起,行业几经曲折,才形成了如今成熟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



中国光伏产品在海外具有强大竞争力

未来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趋势下,对于更便宜、清洁的电力仍是人们永恒的追求,光伏赛道未来的成长远未触及天花板。对于有长期高增长潜力的、高景气的赛道,资本市场也会始终给予关注,中途的波折不会改变长期趋势。

不过,赛道的胜利者最终只会属于少数人。

今年以来,通威在多个光伏组件集采中频频低价中标的消息虽然让市场一度“惊恐”。但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上,光伏组件成本下降推动光伏装机和双碳目标实现是长期大趋势;以成本定输赢、以效率决胜负的充分竞争市场,也将成为光伏行业的主流。

在此背景下,玩家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规模化优势,或是采取纵向一体化布局、或押注新技术等手段,继续降低综合成本,打开更大的市场,续写2.0时代的新篇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巨潮WAVE”(ID:WAVE-BIZ),作者:荆玉,36氪经授权发布。




渗透测试资讯



Copyright©2021 必火培训学校(天津)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津ICP备2021007511号-4

本站一切信息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如发现任何不良信息,请拨打电话:18622800700